易观千帆|AI如何重构银行客服?大模型、语音识别与数字人应用实战洞察
2025-09-11 | 来源:易观千帆

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强力驱动下,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步入深水区,深刻重塑着客户服务模式。作为客户触达与体验的核心枢纽,远程客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客服中心长期受困于人力成本高企、响应效率不足、服务标准化程度低等痛点,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即时性、精准性和个性化服务需求。

图片


01

金融科技驱动发展

远程客服迎来转型契机


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强力驱动下,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步入深水区,深刻重塑着客户服务模式。作为客户触达与体验的核心枢纽,远程客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客服中心长期受困于人力成本高企、响应效率不足、服务标准化程度低等痛点,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即时性、精准性和个性化服务需求。

人工智能(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和深度应用,正为这一领域注入强大变革动力。商业银行通过深度融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ML)、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ASR)与语音合成(Text-to-Speech, TTS)、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RPA)以及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等前沿技术,正加速构建精准化、个性化、自动化的智能客服体系。

这一转型不仅显著提升了客户体验,优化了运营效率,更推动远程客服从传统的“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跃迁,释放了人力资源以聚焦高价值服务场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成熟和落地,远程银行正逐步构建起覆盖业务办理、智能交互与个性化服务的多层次云端服务体系实现了突破传统银行物理空间限制的创新服务模式,为金融普惠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02

核心引擎

AI技术矩阵重塑远程客服能力


人工智能在远程客服中的应用并非单一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协同作用的技术矩阵,深度渗透至客户交互、需求理解、决策支持、流程执行等各个环节,共同构建起智能化服务的核心能力支撑体系

正是这些技术的融合应用,精准解决了传统模式的痛点。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的结合,实现客户需求的动态预测与个性化响应;借助语音识别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打通前台交互与后台操作的壁垒;依托大模型技术,赋予系统更强的语义理解与复杂场景处理能力。这种技术生态的协同效应,不仅释放了效率与体验的双重红利,更推动远程客服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跃迁,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持续动能

图片

(一)自然语言处理(NLP):实现精准意图识别、情绪感知与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作为智能客服系统的基石通过语义理解、情感分析和知识整合三大核心能力,全面赋能银行远程服务场景。

在智能问答系统中,NLP可实时解析客户语音或文本,精准识别意图并生成多轮对话策略。例如,工商银行通过千亿级AI大模型嵌入95588客服场景,系统在人工转接前自动生成客户问题的文本摘要,帮助客服快速掌握背景信息,缩短通话时间并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同时,NLP的情感分析模块可动态识别客户情绪状态(如语音频率骤升、负面词汇激增),自动触发优先转接机制并推送安抚话术,有效降低投诉风险。此外,NLP通过整合业务规则、产品信息和历史对话数据,构建动态更新的知识图谱,既强化了客服应答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也为后续的个性化推荐和精准营销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机器学习(ML):构建客户需求预测、个性化服务推荐与风险预警体系的数据智能引擎。

机器学习技术驱动客户需求洞察与智能决策,通过深度挖掘客户行为数据,构建动态化的需求预测、个性化服务与风险预警体系。

在需求预测场景中,银行利用协同过滤、神经网络等算法分析交易记录、浏览轨迹及社交媒体数据,精准识别潜在需求。同时,ML赋能个性化服务策略,通过实时分析客户画像和对话内容,动态生成个性化交互内容,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体验。

此外,在风险防控领域,ML通过声纹识别与语义分析融合识别欺诈话术,结合历史数据预测高风险客户,显著提升风险识别与响应效率

(三)语音识别与合成(ASR/TTS):驱动高精度语音交互、拟真化语音输出与多模态融合的关键赋能者。

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重构人机交互的智能语音生态,通过高精度语音转写、拟人化语音生成及多模态交互,全面升级语音服务体验。

在语音识别领域,如交通银行“云上交行”平台通过ASR技术实现客户身份的远程核实和贷款业务的语音交互办理,大幅提升业务效率。同时,TTS技术的进步使AI客服语音更加自然流畅,进一步提升客户接受度和交互舒适感。

多模态交互正成为语音服务的新范式,通过语音、文本、图像和视频的结合,客户可通过语音指令快速完成业务操作,显著提升交互效率与便捷性

(四)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实现跨系统、规则化后台任务自动化执行与效率跃升的数字员工。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通过模拟人工操作规则,实现跨系统、规则化任务的自动化处理,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处理准确性与速度。

在银行场景中,RPA可自动执行数据录入、工单处理、合规审计等大量重复性后台流程,实现“秒级”响应。例如,客户通过在线客服申请修改信息后,RPA机器人自动在核心系统、信贷系统、营销系统中完成信息同步,大幅减少人工重复操作和跨系统切换时间。

此外,RPA与AI质检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合规管理能力,通过自动化审核流程(如视频双录内容的合规性检查),大幅提升操作效率,降低人为误差和合规风险。

(五)大模型(LLM):提供深度语义理解、复杂场景处理与主动交互能力的战略级服务平台。

大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跨场景泛化能力和深度语义理解,正重塑智能化服务的内核,成为远程银行的战略级核心能力。

在场景化应用中,LLM通过上下文理解生成定制化解决方案;在复杂业务办理场景中,可动态整合非结构化金融知识,引导客户完成复杂业务操作(如多步骤的财富规划咨询)。

同时,大模型赋能数字人技术,实现高度拟人化的交互体验。通过虚拟形象传递节日祝福、业务提醒等个性化服务,显著增强客户粘性。大模型正驱动客服从“标准化应答”向“个性化交互”和“主动式服务”转型,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03

实践探索

领先银行的智能化应用案例


工商银行:AI大模型驱动的全场景服务升级

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代表,在远程银行智能化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布局。其核心实践之一是将“工银智涌”千亿级AI大模型深度嵌入95588客服体系,构建“智能预处理+人工辅助”的高效混合服务模式。

该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客户语音或文本进行实时解析,自动生成问题摘要并预测客户意图。例如,当客户咨询贷款业务时,系统在转接人工客服前即生成包含贷款类型、额度、还款方式等关键信息的摘要,帮助客服快速掌握背景,推动重点场景通话时长压降约10%。

工行通过客户侧智能助手“工小智”和员工侧智能助手“工小慧”双引擎实现服务升级:“工小智”依托“专家规则+小模型+大模型”三层技术架构,实现客户需求的深度解析与预判,智能服务覆盖20余个业务领域;“工小慧”则通过知识助手、陪练助手、服务助手三大模块,有效缩短新员工培训周期,实现全流程人机协同作业。目前,工行已建成自主可控的千卡规模AI算力云,具备TB级数据千亿大模型全参训练能力,并构建了十余个大模型与两千多个传统模型协同的金融大模型算法矩阵。

招商银行:智能语音与数字人技术的深度应用

招商银行以智能语音助手“小麦”为核心,深化远程银行智能化交互体验。基于高精度语音识别(ASR)与合成(TTS)技术,深度融合自然语言理解(NLU)与知识图谱,“小麦”在手机银行APP中实现自然流畅对话,自动应答准确率达96.7%;其服务范围已从基础查询扩展至转账汇款、投资理财指令、信用卡服务(分期、调额)等复杂业务场景。电话IVR系统升级智能语音导航后,识别准确率达94%,显著提升业务分流率,降低人工客服压力,增强服务可及性。

同时,招商银行大力推动超写实3D数字人技术在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应用于手机银行APP、远程视频银行及线下VTM,提供直观的业务引导与咨询;香港分行推出多语种(中、英、粤)数字人“小招(国际版)”,专注于跨境汇款、外汇兑换等业务的政策解读与操作指引;信用卡中心创新应用AI数字人生成个性化“视频账单”,将传统文字账单转化为生动的视频解读;并依托数字人主播搭建“智慧直播间”,服务于信用卡消费促动、汽车信贷等营销场景,极大丰富了交互维度与客户体验。

北京银行:全流程智能工作台驱动远程银行升级

北京银行构建了深度集成AI能力的远程银行智能工作台,实现覆盖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管理,全面赋能员工提升服务质效。

服务前,智能智库是集中管理和智能提供全行各类业务知识、产品信息与操作流程的系统平台。作为强大的知识支持中心,从系统层面支撑知识的安全运行与高效复用,为后续服务奠定坚实基础。该平台横向支持客服呼入、服务拓展、反欺诈风险等多业务团队,纵向覆盖空中客户经理的对客服务

服务中,智能填单依托AI大模型技术实现“信息抽取→工单生成→诉求分析”全链自动化,其智能推荐内容采纳率达到85%以上,在处理疑难工单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有效提升填单质效,同时降低新人上岗门槛。智能辅助针对性提供沟通建议与服务指引,实时推荐解答内容并提醒重点业务处理思路;同时对通话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将风险防控从事后补救转变为事中主动干预,使合规响应速度从1天缩短至秒级。

服务后,智能质检通过“录音+文字”多模态离线质检技术,实现全量通话分析,改变传统抽样检查模式,有效保障了事后风险管控效果。系统能够快速自动生成标准化质检报告,有力支撑问题定位与追溯,加速服务流程优化。智能事件系统无缝衔接小京顾问、掌上银行家及企业微信等渠道,形成高效的全渠道任务流转闭环。

此外,该智能工作台基于“多租户”模式的数据安全架构,覆盖总行、分行,全面加速北京银行服务数字化转型进程


04

AI驱动

远程银行的持续进化


业银行远程客服的智能化转型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应用与深化阶段。通过深度整合NLP、ML、RPA、LLM等人工智能技术,远程客服不仅有效纾解了人力成本与效率痛点,更以“云网点、云柜员、云管家”的创新服务体系,重构了客户服务的边界与内涵。未来,远程银行将在两大方向持续深化:

技术融合与场景深化:大模型(LLM)将与垂直领域知识图谱更紧密结合,显著提升在贷款审批、财富规划等复杂业务场景中的自主决策与处理能力。多模态交互(融合语音、视觉、文本、情感)将成为服务标配。数字人技术将从单纯的“形象展示”向更具“情感共鸣”和“深度交互”的方向升级,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与信任感。

“效率优先”“体验优先”跃升AI的应用重心将从“解决高频问题”转向“预测客户潜在需求”,通过深度行为分析与场景预判实现主动式、预见性服务(例如基于客户消费习惯智能推送理财建议)。个性化服务将超越“千人千面”,向“一人一策”深度演进,结合生物特征识别(如声纹、面部微表情分析)实现更精准的情绪感知、理解与响应,打造极致个性化体验

综上所述,远程客服的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与迭代,更是对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组织运营、服务理念和客户关系的系统性重塑。未来,商业银行持续加大核心技术投入、精准优化效率与体验的平衡、并坚守合规安全底线,将成为其把握AI数字化浪潮机遇、实现从“服务提供者”向“价值共创者”的战略跃迁。